汽车排放污染的生成机理与危害
1. 一氧化碳(CO)
【生成机理】1)燃烧不完全(空气不足或者空气中氧含量不足;混合气的掺混不均匀);2)高温条件下CO2与H2O的离解反应。
{离解又称解离,指化合物分裂而形成离子或原子团的过程。}
【危害】人吸入后与体内血红蛋白结合成一氧化碳-血红蛋白,将降低血液吸收和运送氧的能力,容易造成低氧血症,导致组织缺氧。当吸入CO达0.3%(体积)时,可致人死亡。
【改进措施】促进形成良好质量混合气,适当提高燃烧温度。
2. 碳氢化合物(HC)
【来源】包括未燃和未完全燃烧的燃油蒸汽;供油系统中燃料的蒸发和滴漏。尾气HC占总量的60%;曲轴箱窜气HC占总量的25%;供油系统的蒸气占HC总量的15%~20%左右。
【成因】:
1)混合气过浓,燃烧不完全,则未燃烧的燃料或燃烧过程中生成的HC增加;
2)混合气过稀,或缸内废气过多时,则可能引起火焰不充分甚至完全断火,致使排气中的HC浓度显著增加。
3)缸壁激冷效应;
4)缝隙效应。
2. 碳氢化合物(HC)
【危害】碳氢化合物(HC)具有一定的毒性,并且易燃易爆,其中的苯类物质又具有致癌作用;HC和NOx在阳光照射下产生臭氧(O3),形成光化学烟雾,对人类、植物、环境危害极大,震惊世界的“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【控制方法】:采用C含量少的代用燃料或采用电控技术改善燃烧,保证混合气浓度和燃烧温度最佳等。
3. 氮氧化合物(NOx)
【成分】主要是NO(占95%),NO2排出量较少。
【成因】三个条件:1)高温;2)富氧;3)缸内的滞留时间。
【生成机理】点燃式发动机:1)空燃比的影响;2)点火正时的影响;3)已燃气体的影响。
【危害】一方面:发动机废气刚一排出时,气体内存在的NO毒性较小,但容易被氧化成毒性较大的NO2等其他氮氧化合物。NOx进入肺泡后能形成亚硝酸和硝酸,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作用。 另一方面:NOx与HC受阳光中紫外线照射后发生化学反应,形成有毒的光化学烟雾。
【控制方法】降低混合气中氧的浓度,降低燃烧温度,缩短在高温燃烧带内的滞留时间以及改善混合气的形成等。
4. 颗粒物(PM)
【来源】主要是柴油发动机燃烧不完全的产物,其内含有大量黑色的碳颗粒和其它杂质粉尘。
【成因】由烃类燃料在高温缺氧条件下裂解生成的。
近期评论